滑動軸承X射線探傷檢測技術及應用
一、引言
滑動軸承作為旋轉機械的核心支撐部件,廣泛應用于汽輪機、發(fā)電機、壓縮機、軋鋼機等大型工業(yè)設備中。其通過軸與軸瓦之間的滑動摩擦實現(xiàn)載荷傳遞,具有承載能力強、振動小、適應高速重載等優(yōu)點。然而,滑動軸承在制造(如鑄造、鍛造、焊接)和使用(如磨損、腐蝕、疲勞)過程中,易產生內部裂紋、氣孔、夾渣、疏松等缺陷,這些缺陷若未及時發(fā)現(xiàn),可能導致軸瓦失效、轉子失衡甚至設備停機,造成巨大經濟損失。
無損檢測(Nondestructive Testing, NDT)是保障滑動軸承可靠性的關鍵手段。其中,X射線探傷因能直觀顯示內部缺陷的位置、形狀和大小,成為滑動軸承內部質量評估的重要方法。本文將系統(tǒng)介紹滑動軸承X射線探傷的原理、流程、應用及發(fā)展趨勢。
二、滑動軸承的結構與常見缺陷
(一)滑動軸承的基本結構
滑動軸承主要由軸瓦(或襯套)、軸承座、潤滑系統(tǒng)(如油槽、油孔)等組成。軸瓦是核心部件,通常采用雙金屬或三金屬結構:內層為減摩材料(如巴氏合金、銅合金),外層為高強度基體(如鋼或鑄鐵),以兼顧耐磨性與承載能力。
(二)常見缺陷類型
滑動軸承的缺陷可分為制造缺陷和使用缺陷兩類:
-
制造缺陷:
- 內部裂紋:鑄造或鍛造過程中,因冷卻不均、應力集中產生的裂紋,多位于軸瓦內層與基體的結合面或內部。
- 氣孔/夾渣:鑄造時熔液中的氣體未完全排出或雜質混入,形成的空洞或異物。
- 疏松:鑄造組織不致密,呈現(xiàn)分散的微小孔隙。
- 結合不良:雙金屬軸瓦的內層與基體間未完全貼合,存在分層或剝離。
-
使用缺陷:
- 疲勞裂紋:長期交變載荷作用下,軸瓦表面或內部產生的疲勞擴展裂紋。
- 磨損/腐蝕:潤滑不良或介質腐蝕導致的軸瓦表面材料損耗,嚴重時可能穿透內層。
三、X射線探傷的基本原理
X射線探傷是利用X射線的穿透性和衰減特性實現(xiàn)缺陷檢測的無損方法。其核心原理如下:
(一)穿透與衰減
X射線是一種波長極短(0.001~10 nm)的電磁波,具有強穿透性。當X射線穿過工件時,部分能量被材料吸收(衰減),衰減程度取決于材料的密度、厚度及X射線波長(由管電壓決定)。公式為:
I=I0?e−μρt
其中,I0? 為入射X射線強度,I 為透射后強度,μ 為質量衰減系數(shù)(與材料和X射線波長相關),ρ 為材料密度,t 為工件厚度。
(二)缺陷成像
當工件內部存在缺陷(如氣孔、裂紋)時,缺陷區(qū)域的材料密度或厚度與基體差異較大,導致X射線穿透后的強度與正常區(qū)域不同。通過膠片感光或數(shù)字成像器件(如平板探測器)記錄透射后的X射線強度差異,即可得到射線圖像:
- 密度低于基體的缺陷(如氣孔、裂紋):透射X射線強度更高,圖像中呈現(xiàn)亮斑(膠片中為黑度較低區(qū)域);
- 密度高于基體的缺陷(如夾渣):透射X射線強度更低,圖像中呈現(xiàn)暗斑(膠片中為黑度較高區(qū)域)。
四、滑動軸承X射線探傷的實施流程
滑動軸承的X射線探傷需遵循標準化流程,以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。以下是典型流程:
(一)檢測前準備
- 工件清理:去除軸瓦表面的油污、銹跡、涂層等,避免其干擾射線穿透或圖像判讀;
- 缺陷預判:根據滑動軸承的制造工藝(如鑄造、鍛造)和使用情況(如載荷、溫度),預判可能存在的缺陷類型(如鑄造件易產生氣孔、夾渣,運轉件易產生疲勞裂紋);
- 設備與器材選擇:
- X射線機:根據軸瓦厚度選擇合適的機型(如便攜式X射線機用于現(xiàn)場檢測,固定式X射線機用于實驗室檢測);
- 成像介質:傳統(tǒng)膠片(如ISO 12236標準膠片)或數(shù)字成像系統(tǒng)(如DR平板探測器);
- 輔助器材:鉛屏(減少散射線)、像質計(評估射線圖像質量)、標記筆(標識檢測部位)。
(二)參數(shù)設置
- 管電壓(kV):決定X射線的穿透能力,需根據軸瓦厚度計算(公式:kV=2t+10,t 為軸瓦厚度,單位:mm);
- 管電流(mA)與曝光時間(s):兩者乘積(mA·s)決定射線強度,需保證圖像黑度在標準范圍內(如膠片黑度1.5~4.0);
- 焦距(F):X射線源到工件的距離,需滿足幾何不清晰度要求(公式:Ug?=F−td⋅t?,d 為X射線源焦點尺寸,Ug? 需≤標準規(guī)定值)。
(三)透照方式選擇
根據滑動軸承的結構(如軸瓦的環(huán)形或圓柱形),選擇合適的透照方式:
- 周向透照:將X射線源置于軸瓦中心,膠片環(huán)繞軸瓦圓周布置,適用于檢測環(huán)形軸瓦的徑向缺陷(如內部裂紋、夾渣);
- 定向透照:X射線源從軸瓦側面照射,膠片置于對面,適用于檢測軸瓦的軸向缺陷(如結合面分層);
- 雙壁單影:對于薄壁軸瓦,將膠片貼于軸瓦一側,X射線源從另一側照射,可同時檢測內外表面缺陷。
(四)圖像獲取與判讀
- 圖像獲取:
- 傳統(tǒng)膠片:曝光后進行暗室處理(顯影、定影、水洗、干燥),得到射線底片;
- 數(shù)字成像(DR):通過平板探測器直接獲取數(shù)字圖像,可實時顯示并存儲。
- 圖像質量評估:使用像質計(如絲型像質計)檢查射線圖像的靈敏度(能否檢測到最小缺陷)和清晰度(缺陷邊緣是否銳利),需符合GB/T 3323-2019等標準要求;
- 缺陷判讀:根據射線圖像中的黑度差異,識別缺陷類型(如氣孔為圓形亮斑,裂紋為線性亮紋),并測量缺陷的尺寸(如長度、寬度)、位置(如距離表面的深度、圓周方向位置)。
(五)結果評定與報告
根據滑動軸承的使用要求(如電力行業(yè)的DL/T 821-2019標準),對缺陷進行評定:
- 合格:缺陷尺寸、數(shù)量未超過標準允許范圍;
- 不合格:缺陷嚴重(如裂紋長度超過軸瓦厚度的1/3,氣孔直徑超過2 mm),需返修或更換。
檢測報告需包含以下內容:
- 工件信息(如編號、材質、厚度);
- 檢測參數(shù)(如管電壓、管電流、曝光時間);
- 圖像質量(如像質計靈敏度);
- 缺陷描述(如類型、位置、尺寸);
- 評定結論(如合格/不合格);
- 檢測人員與審核人員簽名。
五、X射線探傷的優(yōu)勢與局限性
(一)優(yōu)勢
- 直觀性:射線圖像可直接顯示缺陷的形狀、位置和大小,便于缺陷定性;
- 通用性:適用于各種材料(如鋼、銅合金、巴氏合金)的滑動軸承,不受磁性限制;
- 可記錄性:膠片或數(shù)字圖像可長期保存,作為設備維護的原始資料;
- 深度檢測:能檢測內部缺陷(如軸瓦內層與基體間的分層),彌補了磁粉、滲透等表面檢測方法的不足。
(二)局限性
- 輻射危害:X射線對人體有害,需采取嚴格的防護措施(如鉛房、鉛衣、劑量監(jiān)測);
- 效率較低:傳統(tǒng)膠片檢測需暗室處理,耗時較長;數(shù)字成像雖提高了效率,但仍低于超聲檢測;
- 厚度限制:對于厚壁軸瓦(如厚度>50 mm),X射線穿透能力不足,需采用γ射線或超聲檢測;
- 成本較高:X射線機、數(shù)字成像系統(tǒng)等設備價格昂貴,維護成本高。
六、X射線探傷與其他方法的對比
為更全面評估滑動軸承的質量,常需結合多種無損檢測方法。下表對比了X射線與其他常見方法的特點:
檢測方法 |
適用缺陷類型 |
優(yōu)點 |
缺點 |
X射線探傷 |
內部缺陷(氣孔、裂紋) |
圖像直觀,可記錄 |
輻射危害,效率較低 |
超聲探傷 |
內部缺陷(裂紋、分層) |
效率高,適用于厚壁件 |
對缺陷定性需經驗,圖像不如X射線直觀 |
磁粉探傷 |
表面/近表面缺陷(裂紋) |
靈敏度高,操作簡單 |
僅適用于鐵磁性材料 |
滲透探傷 |
表面開口缺陷(裂紋、針孔) |
適用于非磁性材料 |
無法檢測內部缺陷,需清理表面 |
七、未來發(fā)展趨勢
隨著工業(yè)智能化的推進,滑動軸承X射線探傷技術正朝著數(shù)字化、自動化、智能化方向發(fā)展:
- 數(shù)字射線成像(DR/CT):DR技術取代傳統(tǒng)膠片,實現(xiàn)實時成像和快速判讀;CT(計算機斷層掃描)技術可生成三維圖像,更準確地定位缺陷深度和形狀;
- AI輔助檢測:通過機器學習算法訓練缺陷識別模型,自動識別射線圖像中的缺陷,減少人為誤差,提高檢測效率;
- 便攜式設備:小型化、輕量化的X射線機(如手持式X射線機)可用于現(xiàn)場檢測,滿足大型設備(如汽輪機)的在線維護需求;
- 多方法融合:結合X射線、超聲、振動監(jiān)測等技術,構建智能檢測系統(tǒng),實現(xiàn)滑動軸承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。
八、結論
X射線探傷作為滑動軸承內部缺陷檢測的關鍵手段,雖存在輻射危害和效率較低的局限性,但憑借其直觀、可記錄、深度檢測的優(yōu)勢,仍是保障滑動軸承可靠性的不可或缺的方法。隨著技術的不斷發(fā)展,數(shù)字化、智能化的X射線探傷技術將進一步提升檢測效率和準確性,為工業(yè)設備的安全運行提供更有力的支撐。
在實際應用中,需根據滑動軸承的材料、結構、使用環(huán)境選擇合適的檢測方法(如X射線與超聲結合),并嚴格遵循標準流程,確保檢測結果的可靠性。同時,加強輻射防護,保障檢測人員的安全,是X射線探傷技術應用的前提。